时间:2023-01-18 19:45:23 | 浏览:976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中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
图源见水印:地球知识局
以上常识大家基本都知道,今天来聊点大家平常不太关注的方面,那就是郑州为什么叫郑州?
1.“郑”字的含义
首先,咱们来研究一下郑州的这个“郑”字。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字简化之前,一直写作“鄭”,拆开分为“奠”和“阝”,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奠”,其上面是个“酋”,上面那两个点儿一会儿再说,咱们先来说说“酉”,“酉”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根据《说文》中的注解,酉即酒字,象酿器形,中有实,刻在甲骨文上时长下面这样。
有没有感觉很神奇,这一看就是一个陶器做的敞口长颈瓶,里面装了一半液体。不得不提一句,在研究很多汉语古字时,笔者经常感慨,造字的老祖宗们首先都是标准的灵魂画手啊,你看这字画的,还是个标准的剖面图,真的是非常形象。
经过笔者简要的多方考证以及很多年前读的现在已经完全忘了的文章(很拗口,为了凡尔赛),我尽量把这个“酉”字的来龙去脉讲的通俗易懂点儿。
这个上古时期,在人类部落还没完全从狩猎转向农耕那会儿,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部落里的老少爷们儿们天天就是喝生水、吃生肉,嘴里都是淡味儿,鼻子里都是腥味儿,生活么得盼头。忽然的某一天,某个小伙子家的勤劳女人因为多摘了点儿果子没吃完,剩在了罐子里(其实就是他们吃完饭没刷锅洗碗),然后经过他们不知道(笔者也不太清楚)的各种反应后,罐子里发酵出了果酒!两口子在味觉刺激、嗅觉刺激极度缺乏的时代,敏锐的闻到了这股醇香的味道,于是放着胆子喝了两口,嗯,甜里带着醇,醇里带着香,喝完飘飘欲仙,感觉十分良好,那这么好的东西怎么给别人凡尔赛一下呢,两种途径,给别人喝几口或者表示给别人看,但酒这么少不够自己喝,那就老鳖一(河南方言中表示抠门的意思)一下,画给别人看吧。
于是,先画个陶罐的剖面,然后半中间的横线表示液体的刻度,形象立体又客观,这酉以后就表示酒了。后来小伙子觉得没把这种液体的香气给表达出来,于是创世性的在酉上面画了两缕表示气体的符号,就从“酉”优化成了“酋”。
上古那会儿由于人基本都吃不饱,也就很少会剩下果子以用来发酵果酒,所以酒就显得十分珍贵。既然十分珍贵,那就得用在非常重要的场合,那什么是非常重要的场合呢?那当然是国家和个人的大事儿的时候。
对中国古代历史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话出自《左传》,很多年前笔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甚理解且没啥兴趣,后来因为在多处地方看到过这句话,就去简单的查了查什么意思,结果太专业太拗口,不感兴趣的人即使笔者将那些内容粘贴出来也会觉的读着没啥意思,那在这儿笔者就继续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一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里的国家笔者个人理解既指国家整体更主要指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这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统治阶级来说,国家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维持国家的秩序稳定(说白了就是维护统治秩序),这个秩序包括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维持内部秩序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法,大家都恪守本分,绝不越礼,绝不造反,否则天天弑君弑父的,很影响统治秩序(这种内部崩比外部崩更可怕,所以这次只讲祀,不展开讲戎了,简单来说戎就是指对外的军事行动,笔者功底暂时不够,等把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三部曲读透后再来好好讲)。
那为了让大家普遍都有这个认知和共识,就得做好教育工作,具体怎么开展教育呢,那就每年都定时搞个现场教学大家一起多给老祖宗祭拜祭拜吧,这样以来,一是可以让老祖宗多保佑保佑健在的子孙们,二是可以增加下大家的身份认同感以增强凝聚力(河南省新郑市每年的拜祖大典就有这个作用)。当然了,无论是求人还是拜神,都讲究个心诚则灵,如何体现搞祭拜的这些人的诚意呢,小伙子们搜肠刮肚想到了珍贵的酒,这酒吧,首先它十分珍贵足以表达诚意,其次吧,老祖宗们活着的时候也好这口,那就给他们摆到祭台上或者洒到灵位前的地上,让他们的魂灵尝尝吧。那怎么表达这个摆酒或者洒酒的动作呢,我们的老祖先再次祭起灵魂画手,不费吹灰之力在“酋”下面加了一横(“一”逐渐演化成“大”),然后这个把酒摆到祭台上或洒到祖宗灵位前的地上进行祭祀的动作,就表示为了“奠”。而这个把酒摆到祭台上或洒到祖宗灵位前的地上进行祭祀的人选必须是光宗耀祖地位很高的人,否则,老祖先的魂灵喝完酒后盘问,问着问着就会一个很生气,另一个很尴尬。所以,古代在祭祀时那个带头献上酒的往往是一个部落的最高祭司或者是最年长、最有权力的人,后来就渐渐演变为酋长的含义。
解释到这里,大家基本就知道了“奠”是一个动词,那进行祭奠用的美酒、酒具、祭台、供桌等物品,因为很神圣,所以还是要由那些进行祭奠的人进行制作,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群体,那就是奠人,后来成为奠部族,而这些奠人(部族)所居之地就称之为奠地,但“奠”既作动词又做名词,容易造成用法上的混乱,后世为了区别,在用“奠”字作国名、地名时,就加“邑”(后来写作阝)旁作“鄭”字,如下图。
然后,我们再上一下“郑”字的字形演变流程图。
多说一句,虽然从国家到个人都需要进行祭祀,但是只有国家祭祀才需要专职的祭祀人员,也就是奠人,奠人主要是为王室、贵族服务的。
2.古郑国在中华大地上的辗转迁徙
上面提到奠部族主要是为王室、贵族服务的,故其部族大都在王都城不远或跟随王都城而迁徙。商、周时地名经常随王畿而变称,比如在王畿的南边就称为“南+国名”,在王畿的北边就称为“北+国名”。
a、子姓郑国时期
商武丁时期,商王武丁能征并多子,将奠部族的郑地赐封于儿子,称子奠,并居商畿之地(今河南濮阳市西南大郑村一带),建立了子姓郑国。同时负责管理商王室的祭奠事宜,从此奠人归商属郑国。郑国因在商都之南,故被商人称为“南郑”。
商代末期,周人凤鸣岐山成为西方大国后,开始威胁商王朝,商王为防御周文王率周人向东进入商朝统治地区,遂将子姓郑国从濮阳迁至商西的军事要地、渭水下游河畔的拾(今陕西华县毕家乡北拾村)以加强对西部周人的控制及监督,华县郑国之地相对于商畿殷地还是为“南郑”。
b、姜姓郑国时期
后周文王在姜子牙(吕尚)相助下,东进灭掉子姓奠(郑)国,并将子姓郑国的遗族西迁于(今陕西宝鸡市东北的贾村镇)一带。周文王为稳固后方、控制子姓郑人,封功臣姜子牙(吕尚)之孙、姜井之子井叔于子姓郑国的遗族居地(今陕西宝鸡市东北的贾村镇)从而建立了姜姓郑国,称姜子牙之孙为郑井叔或奠井叔。
因其位于周畿镐京西,史称姜姓郑国之地为“西郑”。周穆王时灭姜姓郑国(大概是出五服就么得感情了,笔者注),夺其地。
c、姬姓郑国时期
周宣王即位后封庶弟姬友于原姜姓郑国之地西郑(陕西宝鸡市东北的贾村镇),建立姬姓郑国。周幽王即位后占了姬姓郑国的西郑之地并将郑桓公(这个人很重要)的姬姓郑国向东移迁至原子姓郑国的拾地(陕西华县毕家乡北拾村),即“南郑”之地(大概又是出五服就么得感情了,笔者注)。
看完上面是不是有点晕,笔者来简要给大家梳理一下,就是商朝时子姓郑国被封在了现河南省北边的濮阳市(标记为郑1号地,子姓的),后来周国兴起于现陕西省西边的凤鸣县,作为商王朝信得过的子姓郑国就被派往了现陕西省东边的华州区(标记为郑2号地,子姓的)以配合友军围堵周国,然后基地就被周国姜子牙灭了,人口被迁到今陕西省西边的宝鸡市(标记为郑3号地,无主的),后来周文王怕这些人没事儿干可能会天天琢磨造反,就又将这些没了基地的人口连带战俘营地封给了姜子牙的孙子(郑3号地,有主了,姜姓的),后来周文王死了,姜子牙封神升天了,前辈们的革命友谊传了好几代后淡漠了,然后姜姓郑国到周穆王时就被灭了(郑3号地,无主了),最后周宣王即位后封弟弟姬友于原姜姓郑国之地西郑(郑3号地,姓姬了),周幽王即位后又占了姬姓郑国的西郑之地(郑3号地,又无主了),姬姓郑国向东移又迁回现陕西省东边的华州区(郑2号地,现姓姬了),在陕西省关中平原东西反复横跳了好多年后,可算稍微稳定了点。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照上图看看郑国是怎么来回折腾的。
3.郑桓公问路在何方
姬姓郑国东迁“南郑”后,郑国之事由国君郑桓公的大儿子管理,郑桓公入周朝廷为司徒之官(笔者注:为王室主管征发徒役、劳役以及田地耕作,类似于今天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常委,因为古代农业地位非常重要,所以这个司徒的政治排名可以进前五),执政周朝,辅佐周幽王。
郑桓公作为近臣发现周幽王把朝堂搞得乱七八糟积重难返,他日必起祸患。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得提前为自己的郑国寻找一个避险点,于是找了一个叫太史伯(笔者注:太史是他的官名,职责中的一项就是负责修史,所谓读史明智,读好了还能为人指点迷津指引未来)的人问天下形势:周王朝如亡,何处能逃死立足安身?
太史伯为郑桓公提出的建议是在“虢—郐”之间建国,虢指的就是东虢,而郐的封地就是后世的“新郑”周围。
请横屏食用,图源见水印
这一地区地处嵩山—箕山的东侧,如果将东迁的郑国建在这里,一可以背靠高山,减少自己的防御面;二可以以王室为依靠,或者缓冲,以使自己全力向中原腹地扩张。
针对这个建议,郑桓公予以了采纳,然后不久就把家属和行李安置在了虢、郐之间“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史称“虢郐寄孥”。两年后,犬戎叛乱,攻破周都镐(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杀了周幽王,西周灭亡。作为周王室司徒的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战死周都。郑桓公之子郑武公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护送周平王迁都于成周(河南洛阳市)。因护驾有功,继承了其父的司徒之职并被重封,郑武公随后东迁,在东虢和郐国之间的京地(河南荥阳市京襄城村)建都立国,随后把刚帮他保存行李的虢国、郐国给灭了。
未随郑武公东迁仍居“南郑”拾(陕西华县毕家乡北拾村)的郑人,在春秋时期,为秦人所迫,南越秦岭,逃入越秦岭南麗的沔(miǎn)水(汉水上游)河畔躲居,并将“南郑”的地名带去,称其地为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南。在秦末汉初时,刘邦授封于汉,居南郑(今汉中市南的南郑区)。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才将南郑之地名,改称为汉中。
4、郑国扎根这方水土400多年后终成了这方水土的名称
自郑桓公问路、郑武公东迁,在虢、郐之地重新建立郑国,郑庄公灭了周边的许国(今许昌市)、胡国(今漯河市)、蔡国(今上蔡县)等小国后,疆域大增,地缘优势明显,最终在春秋初期称霸中原,成为春秋第一霸,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后郑国便自此不再流浪,随后就在现在郑州的这片土地上绵延国祚432年,与这方水土深深的融为了一体后最终成了这方水土的名称。
郑州,这是这么姓郑的!
多说一句,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也被郑氏后裔尊称为“郑氏三公”,这里再来说个知识点,这个“尊”字,嗯,大家很眼熟,拆开就是“酋”和“寸”,继续上个图片。
“尊”在甲骨文、金文时期,画的就是一双手捧着一樽酒的样子,双手奉举美酒,就是尊敬、尊重的意思了。所以这个酒文化,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确实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