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28:43 | 浏览:1073
郑元和于元末明初(1358—1398)由恩平迁阳江,在平地五甲(岗列街道、北惯镇一带)立籍,成为阳江平地始祖。他生3子,长子郑云、次子郑韶、三子郑护,分列三大房,现分布在北惯、那龙、田畔、合山、江城区等地,共13条自然村,人口4400多人。
二房:郑韶—郑普明—郑真—郑三赦(迁居那料)。
三房:郑三赦—郑蓝田—郑粤台—郑确吾—郑云就—郑电修—郑礼用—郑儒兴(字昌臣)乾隆12年(1747)定居阳东县田畔那甲乡那栋(南朝村),至今1400人。
阳江“郑姓”起源还有其他说法:
于明末(1552—1644)由新会市迁来阳江岗列新朗一带定居。现分布在阳春马水,阳东北惯、大八、新州、原三山,江城区岗列、城西、白沙等8个镇(街道)共19条自然村,人口9350多人。
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由新会市冲榜村迁来阳江石仑郑屋寨。现分布在北惯、东城、雅韶、新州、岗列等6个镇(街道)的8条自然村,人口2750多人。
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杭海迁来平冈观寨垄、阳西县程村石牌夏溪村。现分布在程村、织、平冈等地方的22条自然村,人口5000多人。
于清初(1645—1661)由茂名迁来阳西县新圩镇。现分布在新圩镇、儒洞镇、上洋镇等地的20条自然村,人口2410多人。
于明末清初(1628—1661)从福建漳州南靖县迁来阳春。现分布在陂面镇、马水镇、潭水镇、岗美镇、永宁镇、圭岗镇等6个镇的12条自然村,人口3540多人。
于明末(1628—1661)从恩平市迁来阳春三湖。现分布在陂面镇、合水镇等地的10条自然村,人口1400多人。
于明崇祯11年(1638)从福建漳州南靖县小山城横坑迁来阳春陂面镇东湖村,现分布在陂面镇5条自然村,人口940多人。
于清初(1645—1661)从恩平迁新兴,再由新兴迁来阳春合水镇七星、那魁,2条自然村现有人口220多人。
于清末(1875—1911)分别从新兴、中山迁来阳春石望镇。现分布在中间村、建设村、八甲镇高屋、合路、水竹根等5条自然村,人口300多人。
于清康熙52年(1713)迁来阳春三甲镇,现有人口150多人。
1、岗列街道:湖尾、新朗
2、平冈镇:南山、灰窑、郑村
3、原三山镇:郑屋寨
4、北惯镇:榕树村、牧湖
5、白沙街道:华溪
6、雅韶镇:石桥
7、东城镇:郑屋寨
8、程村镇:石牌
如有错漏,还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