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17:25 | 浏览:65
郑姓源于姬姓、子姓和一些少数民族的改姓。但最主要的一支源自于姬姓。郑桓公为姬姓郑氏之始祖。
周厉王之子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一带)封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是为“郑桓公”。周宣王死后,其子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周幽王八年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郑桓公在任期间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了周民的欢心。
后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沉迷酒色,不理政事,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对周民的剥削。因此百姓怨声载道,诸侯们也有了叛逆之心,郑桓公见周幽王一意孤行,渐行渐远,料定国家终将再起祸患,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今河南洛阳一带,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倔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且虢、郐二君贫图其礼品的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了五座城池。如此,郑桓公便有了立国的基础。郑桓公将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至今河南荥阳一带,便也有了“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战国时,郑姓开始迁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地区。两汉时期,郑姓已迁入江浙地区,两晋时郑姓大规模移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地区,郑姓的中心,从中原地区开始迁到了东南沿海。
郑姓为一个汉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7位。按照人数来算,现今在中国大陆排名第21位,在台湾排名第12位,在韩国排名第5位。中文的郑姓 渊源 出自姬姓。依照《姓纂》上的说法,“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是为桓公。生武公,
郑姓在福建有125万人左右,排名第8位,而郑姓在全国排名只在第21位,说明郑姓在福建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战国时期郑姓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魏晋南北
郑 zhèng据《唐书》所记,周宣王(前827—前782)封母弟王子友为郑桓公(今陕西华县一带)。后来,郑建立了郑国(前806-前771),其后代为郑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周厉王子友封郑,后灭于韩,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
在不同历史时期,至少存在过三个郑国,它们就是郑姓的主要起源!商朝时期,商王武丁有一个儿子因为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因此被称为子奠(商朝王族是子姓)。子奠又被称为奠侯,他是商朝一方国的首领。他的方国就被称为子姓郑国。商朝灭亡以后,子姓郑国也随之
郑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2013年,中国郑姓户籍人口1240.6875万
得姓始祖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姬姓,名友,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君主)的弟弟。周幽王(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当政时,郑桓公预感西周将灭亡,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在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将部族、家眷等东迁到雒邑luo"yi(一般指洛邑,洛
郑姓的人口与分布郑姓是中华《百家姓》中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相关文献记载,郑姓主要源自于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名等。郑姓在宋明时期大约各有人口75万和125万,随着历史变革中的不断迁徙,郑姓人口已经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当今,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
郑:姓氏人口排行:中国第23位。福建第8位,厦门第13位。溯 源以国为姓。西周公元前806年时,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蒶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69年,其子武公东迁新郑。公元前375年被韩所灭。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
一、寻根溯祖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二、迁徙分布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