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9:14:02 | 浏览:460
在华县西关螺钉厂院内,有一座用砖砌封,水泥盖顶的古墓,他是西周末年古郑国的建立者郑桓公之墓。古郑国建立之初就在华县,天下郑氏皆认郑桓公为其得姓之祖,这座郑桓公墓 也就成为海内外郑姓人士的祭祖之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郑姓文化的源流,首先我们从姓氏介绍起。
在中华的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一种蒙学教材。200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根据各姓氏在全国拥有人口量的多少,以社会流行的《百家姓》中选出100个姓氏,对其重新排定座次,郑姓位于第23位。
我们无论在哪种姓氏文化资料中,都会看到这样的记载:“郑:出于姬姓。周厉王封少子友于郑(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所以说,华县是天下郑氏的祖庭。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以延续。“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有“女”旁,如:姬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到两汉以后,随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中解体,先秦本有区别的姓与氏开始合流为姓氏。
“郑”原是古代氏族祭奠的酒器,后又用以酒祭祖先的行为。古今郑姓人的源头,是由黄帝、后稷、周武王、周厉王、郑桓公等一脉相传而来。黄帝为远祖,郑桓公为受姓始祖。郑桓公即姬友,周厉王的幼子,周宣王的弟弟,公元前806年被周宣王封于华县东,建郑国。在郑桓公统治晚期,郑国的统治中心又南移到今华县城一带。
郑桓公被分封于郑之后,郑姓便开始了独立发展的历史,经过33年的苦心经营,郑桓公把郑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因此也获得了郑国百姓的一致拥戴。在《诗经·郑风》中的第一首诗《缁衣》,即是为歌颂郑桓公而作。周幽王十分器重郑桓公,把他召到国都镐京,在朝廷中担任司徒。但是此时周朝已发展到末期,特别是经过周厉王“国人暴动”和“共和执政”以后,连年严重的旱灾和震灾,使衰退的社会生产濒于破灭,周朝的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郑桓公虽然对周民和谐安抚,深得周民的爱戴,但也难以挽回周王朝即将灭亡的命运。郑桓公担心如果发生战争,临近周朝首都的郑国也难以自保。为了自全,郑桓公问计于太史公,最后确定颍河、洛、济之间的虢郐之地为郑国子孙新得托身之地,为了得到郐国土地,郑桓公在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后,将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里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就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郑桓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郐国的土地。后来三十六计中引用了这个故事,即为“借刀杀人”。而郑桓公把子孙、财务、奴隶都移至虢郐之地,史称“虢郐寄孥”。
但是虢邻之地很荒凉,为了迅速发展政治与经济,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33年,郑桓公与周朝的王商签订了正式盟约,成为有史可载的世界商业上最早的“关贸协定”。内容是:“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丐夺。尔有利市贿宝,我勿与知。”意思为——平等自愿,不得毁约;自由贸易,反对垄断;公平竞争;尊重各国的商业机密。中国历史上“工商食官”的制度首先在郑国被突破,中国历史上的“自由商人”也首先在郑国出现。郑国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了支柱产业。以至于出现了《左转》中记载的穆公时代商人弦高智犒秦师救郑国的事情。
周朝至周幽王时,荒废朝政,任用奸臣,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致使周朝上下人心惶惶,民怨日深。周幽王一意孤行,想废掉皇后申后,另立褒姒为后;太子姬宜臼不甘心,伙同舅父申侯引来西方的犬戎攻打西周,引起史上有名的“骊山之战”。此时,犬戎兵有15000人,申侯倾其本国之兵,逼近骊宫,周幽王下令举烽火,没有一个诸侯来相助。周幽王与褒姒从后门逃出,郑桓公前来救驾,保护幽王一行人再返骊山,重举烽火,诸侯仍然无人来救,此时,犬戎兵追上,郑桓公奋力厮杀,以致乱箭穿身而死。郑桓公死后,战马驮尸回郑,葬于郑地。后郑桓公之子掘突带兵一起伙同其他三路诸侯赶走了犬戎,姬宜臼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郑桓公之子为郑武公,随之迁到新都,继任司徒,并建立新的诸侯国,后成为新郑,一部分迁到秦岭以南汉中一带,称南郑。
在当年的古郑国故里,后人为了纪念周朝,遂改村名为周村,现村分两半,称为东周村与西周村。
郑姓在当代中国是大姓之一,在华北、东北、华东,尤其在福建,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每年都有从世界各地来国内朝拜祖先的郑姓子民。港台和澳门的郑姓人口也很众多,全世界共有郑氏子孙1200多万人,中国900多万人,其中台湾80多万人。生活在台湾的郑姓,是位居全岛第十位的大姓。
郑桓公墓地原有三间郑桓公祠和一座功坊,坊上题有“缁衣遗爱”,明万历年间,又改题为“周宗忠贤”,明末被毁。郑桓公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历经27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接受世界各地郑氏后人的拜谒。
来源:三秦游
在华县西关螺钉厂院内,有一座用砖砌封,水泥盖顶的古墓,他是西周末年古郑国的建立者郑桓公之墓。古郑国建立之初就在华县,天下郑氏皆认郑桓公为其得姓之祖,这座郑桓公墓 也就成为海内外郑姓人士的祭祖之地。 为了更好地了解郑姓文化的源流,首先我们从
清朝乾隆年间,在河南西倍有一个叫二里铺的地是个小镇。有三四百户人家的样子,多数种地为生。此土地肥沃四通八达是通往陕西山西,湖北重要交通要要道。有一户姓弯的人家,他家种地,也生些小生意,温饱不成问题多少有余钱,街上有个不太大铺子,每年下来也能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离县城不远的一个村子里,光绪三年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这棵树了,一直到1951年,那棵树的附近才搬迁来了几户人家,并且在那树的附近修建了木房子居住。当时那棵树的腰围直径都有5尺宽,高大约二十八米。过去的时候,农民修建的
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念东一、漫话姓氏二、话说河南姓氏三、洛宁县姓氏情况四、寻根问祖五、刘姓的起源与分布六、赵姓的起源与分布七、李姓的起源与分布八、张姓的起源与分布九、王姓的起源与分布十、郑姓的起源与分布王姓的起源与分布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
百家姓篇将从每个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挑选出各大领域出色的人物进行展示。吴姓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780万人,排名第9位。1.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
在封建王朝,皇帝为了得到大臣们的忠心,除了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奖励以外,也会赐予他们一些精神财富,比如“赐姓”对于古代的大臣来说,就是一个莫大的殊荣。赐姓,也叫赐国姓,简单来说就是皇帝会把自己的姓氏赏赐给对国家有着积极贡献的臣子,以此来证明对
郑姓为一个汉姓,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7位。按照人数来算,现今在中国大陆排名第21位,在台湾排名第12位,在韩国排名第5位。中文的郑姓 渊源 出自姬姓。依照《姓纂》上的说法,“周厉王少子友,受封于郑(在今陕西省华县西北),是为桓公。生武公,
郑姓在福建有125万人左右,排名第8位,而郑姓在全国排名只在第21位,说明郑姓在福建的占比还是比较高的。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战国时期郑姓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魏晋南北
天之悠悠地之茫茫,天下郑姓源远流长始祖桓公西周名相,受知太祖国史表彰文相武将历朝忠良,同心辅隋鼎力助唐弘毅道远千帆竞飏,光大传统威振四方郑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在第7位,如今他的总口数量来到1240万,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23位的大姓。郑
郑 zhèng据《唐书》所记,周宣王(前827—前782)封母弟王子友为郑桓公(今陕西华县一带)。后来,郑建立了郑国(前806-前771),其后代为郑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记:“周厉王子友封郑,后灭于韩,子孙播迁陈、宋间,以国为氏。
郑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一大姓,在粤闽台浙地区最为昌盛。当今郑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93%,总人口大约在1240万。郑的名义郑,是古邑名,为西周厉王的儿子友的封地,古地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周平王东迁,郑也东徙今河南新郑。这是郑的本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至少存在过三个郑国,它们就是郑姓的主要起源!商朝时期,商王武丁有一个儿子因为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因此被称为子奠(商朝王族是子姓)。子奠又被称为奠侯,他是商朝一方国的首领。他的方国就被称为子姓郑国。商朝灭亡以后,子姓郑国也随之
郑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2013年,中国郑姓户籍人口1240.6875万
得姓始祖郑桓公,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姬姓,名友,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君主)的弟弟。周幽王(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当政时,郑桓公预感西周将灭亡,听从太史伯的建议,在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将部族、家眷等东迁到雒邑luo"yi(一般指洛邑,洛
选自〔魏晋〕郑道昭《郑文公碑》郑姓源自姬姓,系周厉王少子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今陕西华县)之侯。周幽王时,姬友任司徒,见王室多故,遂将部族家属、财产连同商人迁至郐、虢两国之间,作为